查看原文
其他

1969,溪州铜柱的搬迁经过

范诚 湘西头条 2023-11-06


溪州铜柱现保存于永顺县芙蓉镇码头湘西民俗风光馆内,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铜柱是中国古代常用作划分疆界的标志。古人平息了战乱纷争,常常歃血为盟,缔结盟约,划疆而治。为了有个见证,就立铜柱为证。古人认为,铜柱为铜铸造,能镇妖压邪,经久耐腐蚀,又能镌刻文字,是最好的见证物。


溪州铜柱上,铭刻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。


溪州铜柱现存永顺县芙蓉镇湘西民俗风光馆内。范诚 摄


据新旧《五代史》《九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和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记载,唐末至五代时期,湖南地区为楚王马殷父子所占据。马氏委任土司彭瑊为溪州刺史,辖永顺、保靖、龙山等县。后马希范继马殷位,溪州由彭瑊之子彭士愁袭刺史。后晋天福四年(公元939年),溪州等少数民族万余人,反抗楚王统治,由彭士愁率领东出,取辰州、澧州。楚王马希范遣刘勍等率步卒五千迎战。彭士愁败走,遣其子率诸部投降。第二年,楚王马希范效仿东汉名将马援当年立交州铜柱故事,“立铜柱以为表,命学士李皋铭之”。以铜数千斤铸柱立于溪州古城,上镌双方盟约。盟约规定,各管辖地,互不进犯,楚王不得在土司所属诸州内任意征收捐税、拉夫派差、强买土特产等。并确认彭士愁为溪州刺史,开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统治。


铜柱高一丈二尺,入地六尺。上半呈八面形,下半呈圆形,直径39厘米,中间空心,内部以马氏时期所铸铜钱填实,下层熔锡灌注。柱上铭刻《复溪州铜柱记》,共41行,2300余字。字为秀丽楷书,有颜体,也有柳体。历经千余年风雨霜雪,铜柱无剥蚀磨损,体现了五代铸铜技术的高超水平,为研究我国古代铸铜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

溪州铜柱最早立于古丈县罗依溪的会溪坪。


会溪坪,为北宋时期下辖的溪州故城,位于罗依溪下游的酉水河边。这里确有5条溪水相汇,故名。5条溪水即靠西的麻溪、江洋溪、双溶溪,靠东的婆婆溪、太平溪(又称白水洞)。会溪坪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集镇。1968年,因下游沅陵境内修建凤滩水电站,成为搬迁区域。后来电站建成,整个会溪坪全部沉入水底,变成一片汪洋。其位置位于焦柳铁路古丈“铜柱溪隧道”附近,当地人又称野鸡坨。


溪州铜柱立于会溪坪一个叫铜柱溪的沙滩上,历史上,曾修建有亭子保护,后来亭子倒塌。到解放初期,一直裸露在外。1961年,铜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。为此,古丈县为铜柱修建了一个亭子,进行保护。


1968年秋,因下游修建凤滩水电站,会溪坪和铜柱所在地都在淹没区内。根据水电站的规划,铜柱属于迁移文物,必须搬迁。


当时,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,一切历史文物被视为“封资修”产物,迁移工作阻力重重。古丈方面没有意识到文物的珍贵性,表示不要,谁要谁搬走。


永顺方面,时任县文物专干的向渊泉是个有心人,他认为这是土司时期珍贵文物,应予以重点保护,便去游说县主要领导。经过向渊泉多方游说并力争,永顺方面终于同意搬迁到王村去。


向渊泉在古丈会溪坪溪州铜柱搬迁前留影。向渊泉供图


后经永顺县、湘西州和湖南省文物部门呈报国务院批准,此方案获得通过。


当时,枝柳铁路也在修建,公路改造需通过铜柱地址,已经将铜柱亭匾挖烂,严重影响到铜柱的安全。


这年冬,向渊泉与州文物局干部张光文一起去找当时的副指挥长、吉首军分区一个副司令员汇报,要求对铜柱提供保护。该副指挥长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。


为了落实搬迁经费,向渊泉三次步行到凤滩水电站指挥部,因为他听说国家安排了5千元铜柱搬迁经费。


当时从王村到凤滩去,只能沿着酉水河岸步行,跑一个单程需要一天,往返加办事至少需要3天。


第一次去,凤滩指挥部方只同意出300元,没谈妥。接着,向渊泉又二下凤滩,三下凤滩,同对方据理力争,后来共安排了4500元。


1969年秋,州博物馆派人与向渊泉等一行6人,集聚会溪坪,派人将铜柱挖倒,并拍照记录。


当时,铜柱就立于沙洲上,向北略倾斜,铜柱下面为河滩细沙,柱下空无一物。铜柱内是空的,里面填满了鹅卵石。经测量,铜柱实长为2.98米。后对周围清基,发现有不少残毁碑刻石块,有一块完整石匾,长约80厘米,宽约40厘米,上刻篆书“铜柱亭”,应该是旧时修建亭子时所刻。


铜柱重约1000多公斤,向渊泉从永顺王村这边组织了24个强壮劳力,分成2班,人工去抬,先将铜柱抬到船上,运到王村码头。又从码头抬到王村上面一个叫“丛山包”(现名花果山)的山头,并修建一亭子保护。后来,在铜柱周围建了铁栅栏。


溪州铜柱上面曾有顶盖,铜柱中放有铜钱,通过顶盖与柱顶熔接,将铜钱保护起来。


但铜柱曾多次遭盗割。据《永顺县志》载,铜柱“八棱稍圆中空,相传内实钜钱,上覆铜顶。前清中叶,有盗其顶者,运至江心,舟覆顶灭,土人以饴粘钱殆尽。”后顶盖不知所终,柱顶与顶盖的结合处为八方形,有凸凹结合口。


1991年春,又有人深夜潜至丛山包铜柱亭,在铜柱顶缺口处割下一小块。因为当地曾流传“久铜实金”的说法,说年代久远的铜,十有八九变成金子了。因而有人铤而走险,用钢锯割下一截。没想到,才盗割几天,就遇到省里文物部门领导来检查,立即发现了。作为重大案件,成立专案组进行侦破。很快就破获了,原来是当地一流氓无赖缺钱花,割下一块去加工金戒指卖,人赃俱获,判了重刑。


鉴于丛山包安全条件差,后经国家文物局批示,永顺县文物管理所立即将铜柱搬到了王村码头上的“湘西王村民俗风光馆”内,妥善保护了起来。


沈从文为溪州铜柱馆题写的“溪州胜迹”。向渊泉供图


为了更好地保护溪州铜柱,向渊泉向县里建议,准备在王村专门修建一个铜柱馆,并于1979年在北京拜访沈从文先生时,请沈老题写了“溪州胜迹”,作为铜柱馆的匾牌。因为缺少资金,铜柱馆一直没有落成。


溪州铜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。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,更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,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
向渊泉因为组织溪州铜柱的搬迁和保护工作,曾受到省文物部门的通报表扬。


现向渊泉老人已经85岁高龄,身体硬朗,提起这段往事,谈笑风生,感慨不已。


点击图片查看详情


来源|团结报

作者|范诚

编辑|刘娜

监制|陈昊




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




■ 揭秘溪州铜柱——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

■ 降幅最大达72%,这项采购为湘西患者减负

■ “您为祖国扛过枪,让我为您举话筒!”

■ 6月1日起,吉首这些公交站点有变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